看到淡水的改變,想到從小居住的碧潭
雖然兩者不太一樣,但,消失的沙洲還是喚起過往記憶
小時候的碧潭是個天然的親水水岸
不是出海口,沒有所謂下游較多污物等有親水也不會去親近的問題
那時碧潭戲水(岸邊或游泳)的場景是不會少的
經過幾次的大改變,沙洲被水泥取代了
很大的個原因是為了洪泛期後的整治較方便、便宜吧
但與水親近的因子沒了,人與水的距離遠了
自己的小小想法--親水,水要乾淨才願意,若希望能永遠有這樣親水的空間
就會提醒自己要愛環境,自然不會去做破壞的事,才能一直享受淨水
現在連碰到水的機會也沒有,更多人不會去注意這樣的事,如何愛借水?
回頭再看黃金水岸
過去是沒有在這碰水啦~
但可以看到水鳥、潮間生物,也是一種與環境的接觸
一樣會讓自己有尊重環境的意識
發展與保育一直是一個難解的問題
從另一個方面看,這,真的有緩解了一些遊客量
否則滿滿的人在二條街上,應該只有推著走吧~
傍晚要回家時,來淡水的人潮更是多
水岸也出現了更多攤販
新增的空間如果是讓人來擺攤、繼續人擠人
只是換到水邊逛夜市而不是來享受景色
老實說,被迫離開的水鳥、被埋住的潮間帶生物實在可憐
有關單位當初寫得冠冕堂皇的規劃案,
與現況對照一下,是他們預期的「遠景」嗎?!
人與水之間的關係有改善嗎?!
吸引人來這裡的原因,到底是環境還是消費
雖然這是人文與自然兼具的觀光景點,
但要把無限增加的攤商視為人文環境的一部份,好像有點走樣吧
照片:按這裡